马晓印贝股通,初中政治学科主任,初二年级备课组长。2010年入职昌乐二中,多年来,满怀热爱,悉心教学,勤于耕耘,精心育人,曾获得潍坊市教学能手、昌乐县教学能手、昌乐县教学成果一等奖、昌乐县优质课第一名、昌乐县先进个人、昌乐县青年教师比赛一等奖、潍坊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等荣誉。
马晓印: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时光如古木参天,摇曳着无数枚叶片,看着那一张张日历,在春夏秋冬中飘散。不知不觉已经无法分辨,究竟迎来了多少日光月色,送走了多少黎明暗夜。蓦然回首,马晓印加入昌乐二中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已经整整15年了。这15年中,马晓印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不断地探索、磨炼、深思、开拓,一路向阳而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学生最信任的“印姐”。
初为人师:从迷茫到明晰,团队加持成长迅速
回想起初登讲台时,站在一群充满好奇与期待的学生面前,那一幕幕兴奋、慌乱、紧张的场景恍如隔日,仍历历在目。初出茅庐的马晓印带着理想、激情和冲劲,尽力去教好每一位学生,时常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也深知自身存在很多不足: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经验尚浅。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快速转变为一名需要育人育心的教师,时常感到迷茫又焦虑,也有些力不从心。
在这个时候,学校的师徒结对制度和团结友爱的政治组大家庭点亮了她的前行之路,两位老教师担任了她的师父,对她倾囊相授,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在两位恩师和政治组全体老师的日常帮助下,马晓印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步伐,开始在这片迷雾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找回了曾经的自信。“那时候,每当有学生跟我说喜欢听我的课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很值得,感受到了当老师的幸福感”,多年后马晓印这样说,这也让她在教学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行而不辍。
专业成长:听课、备课、赛课促提升 深挖课堂是关键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贝股通,最有效的成长路径莫过于深入聆听并学习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不断地模仿借鉴来夯实基础,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自从踏上教师岗位,马晓印便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夫。她认为,备课,不仅仅是要备好上课的内容,更需要备好上课的语言,将晦涩枯燥的政治知识阐述得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刚工作时,马晓印办公室斜对面有个小会议室,里面有一面半身镜,“这面镜子是我当时每堂课的第一位忠实听众,它见证了我的语无伦次,也见证了我的金句频出。”
赛课,讲公开课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最快的途径之一。昌乐二中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各种教研活动和比赛机会,每一次的活动竞赛都是对个人的历练和鞭策,刚参加工作的马晓印年轻,冲劲足,只要有赛课、讲公开课的机会,她总是积极报名,主动接受磨砺和挑战。“那时候,上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业务能力肉眼可见地往上涨”,“年轻人就应该勇一点”,现在她非常鼓励年轻教师积极赛课、参加公开课,“要善于抓住那些难得的快速成长的机会。”
“每次只要赛课、上公开课,学科组的老师都陪着我,帮我设计课堂,制作课件,一起提意见修改,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我很感恩学科大家庭对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生命线,也是教师一生的舞台,马晓印说,“课上得精彩,才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成功!”因此,她不断地研究教材、课标和高考题,研究学生和学情,向同事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精心打磨课堂,向课堂要效益和生命力。直到现在,她也坚持备课前找孩子们聊聊天,多聆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平时关注什么、喜欢什么,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将社会热点与教学相融合,培养孩子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从新教师到现在,我一直都在不断地尝试与改进中”。马晓印总能把写在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在上课时,她又总能细致入微地讲解分析知识点间的不同,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接受,因此,马晓印的课堂深受一级级学生们的欢迎。
情感连接:三年首导经历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印姐”,是孩子们对马晓印的称呼,从她教的第一届学生那里流传下来。马晓印看着人高马大,虎虎生威的样子,实际上真诚有耐心,很喜欢和学生们相处。刚来二中时,马晓印还是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当了三年的首导,“跟孩子们厮混了三年,也基本摸清了初中段孩子的脾气秉性。”
马晓印当首导后,温润豁达又严格要求。作为青年教师,年龄的优势使她与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面对学生,她关注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了解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悉心地给出自己的建议,平等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在成长路上跨越荆棘;在班级管理中,她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从细微处入手,从严抓小事开始,打造正气充盈、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严而有度,爱而不宠,深得学生的青睐和敬畏。
马晓印相信,融洽的师生关系,首要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从当首导的第一天开始,马晓印就把成长日记当成了与孩子们交心的阵地,她每周都会批阅每位学生的成长日记,然后写上自己的评语,从这里了解他们最近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想,心声和心情,也发现他们的单纯可爱和从未发现的闪光点,师生双方在这个“阵地”中都收获了满满的爱和信任。现在,马晓印也会时不时地看看孩子们的成长日记,留下了赞赏或正面激励的语言,“习惯了,也觉得非常有必要。”
建设团队:传承传统,狠抓教研
“马老师对人诚恳,是一个‘热心肠’”,新来的年轻老师常常对她这样评价。她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学科团队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如今她成了学科带头人,自然将这个传统传承下去。“个人的成长并非仅凭一己之力,离不开学校这个坚实后盾的鼎力支持,更是集体协作、集体智慧的结晶。年轻教师刚入职时,有些知识点、考点“摸不准”,马晓印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讲,迅速将他们带入成长“快车道”,生活上遇到什么难题,她也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办公室里,常见马晓印和组内老师凑在一起,就着一道题目讨论许久。作为学科主任和备课组长,她担起了组内教研“大把关”的重任。她统筹全组,积极关注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理念,力求把握好新的中高考航向。对于教研,马晓印一丝不苟,绝不应付。她和组内老师们认真探究每节课的内容、研做历年中高考真题,做“有备而来”的教研。她坚持大教研和小集备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打造全员主动式教研,让每一位老师都能热情参与,积极表达。
“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每一节课”,当年的前辈这样教导年轻的马晓印,现在她又用这句话教导年轻的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总有一群尽职尽责的前辈在引导我向前,有一群优秀上进的青年教师激励我奋进,与善者同频,与德者同行,心怀感激,不负遇见。”今年刚入职的一位政治组新教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成长。
教师这份职业,周期漫长又充满沉甸甸的责任,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一件事,一群人,一辈子,未来,马晓印将带领学科组的老师们继续以人文的情怀,哲学的智慧,书写更多学生的成长故事,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贝股通,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